Economist的專欄作家Megan McArdle去年六月寫了一篇文章《Harry Potter: the economics》,指責《哈利波特》的故事架構在經濟觀上有很多漏洞。
1.
McArdle認為,故事中的魔法必須有稀有性(scarcity),否則所有的角色都會變成全能的上帝,如此一來便沒有劇情可言了︰
If magic is too powerful then the characters will be omnipotent gods, and there won't be a plot. Magic must have rules and limits in order to leave the author enough room to tell a story. In economic terms, there must be scarcity: magical power must be a finite resource.魔法的稀有性可以經由一些途徑來達成,例如施放魔法的巨大代價、魔法技能的難以習得等等。然而,McArdle認為在《哈利波特》中,魔法的門檻和代價設計是很隨性且模糊的,她舉了護法咒(Patronus Charm)為例,認為如此困難的咒語竟然可以讓一個霍格華茲三年級隨便就學起來,可見對於故事中魔法的原理和代價這件事,羅琳根本沒有規劃清楚︰
Yet in the Potter books, the costs and limits are too often arbitrary. A patronus charm, for example, is awfully difficult - until Rowling wants a stirring scene in which Harry pulls together an intrepid band of students to Fight the Power, whereupon it becomes simple enough to be taught by an inexperienced fifteen year old. Rowling can only do this because it's thoroughly unclear how magic power is acquired.根據McArdle,魔法力量缺乏稀有性(或者說,施放魔法的門檻低落),導致了故事中出現了很多經濟上難以置信的現象。例如,如果魔法的施放如此容易,為什麼還會有像衛斯理一家人這麼窮的巫師?
The low opportunity cost attached to magic spills over into the thoroughly unbelievable wizard economy...the Weasleys are poor not just by wizard standards, but by ours: they lack things like new clothes and textbooks that should be easily obtainable with a few magic words. Why?
2.
McArdle的非難馬上遭到砲轟,其中最常見的反駁就是「那只是童書,你管那麼多是在衝三小?」這種反駁者認為,我們應該給予童書比較低的邏輯要求,以開放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發揮的空間。我相信這種反駁─如果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話─起碼也沒有把理由說清楚。要以這種主張來為哈利波特辯護,起碼得先釐清幾個問題︰
- 為什麼要求故事結構符合邏輯會扼殺想像力?為什麼當一個世界觀有邏輯上的限制,想像力的發揮就會被限制?
- 我覺得邏輯也很重要啊,就算想像力和邏輯真的衝突,為什麼不是犧牲想像力來配合邏輯?
- 就算要求故事結構符合邏輯會扼殺想像力,而且想像力比邏輯重要,那麼在各種狀況下(或者說,各種故事種類裡)為了想像力犧牲邏輯的上限在哪裡?為什麼《哈利波特》裡的情況剛好是可以接受的?
3.
我自己的一些零碎想法︰
- 護法咒的例子很爛,因為護法咒的施放條件是巫師專注於某件快樂的回憶並念出咒語,在面對摧狂魔時,這樣的門檻顯然不容易達到,而且哈利在故事中也只成功地施放了一次夠強壯的護法。哈利在三年級就學會護法咒這件事根本不能當作故事架構中的魔法缺乏稀有性的例證。
- McArdle自己的邏輯有問題。根據她自己,當故事中的魔法缺乏稀有性,所有的角色都會變成全能的上帝,劇情就經營不下去。而顯然《哈利波特》的劇情並沒有經營不下去,事實上,《哈利波特》就是靠著令人驚豔的故事使得羅琳成為英國最有錢的人。所以,要嘛(in this case)稀有性的缺乏並不會阻礙劇情,要嘛《哈利波特》裡的魔法根本就沒有缺乏稀有性。
- 我自己比較傾向於相信《哈利波特》裡的魔法是具有稀少性的。在這個議題上羅琳唯一值得被指責的地方僅僅在於,她對於她所建構的世界裡的某些魔法的稀少性的原因沒有交代清楚(至少在The Principal Exceptions to Gamp's Law of Elemental Transfiguration之前都沒解釋過)。但是我不認為這是一件糟糕的事,因為那些會造成問題的預設(例如說,衛斯理一家幹嘛不自己把課本、袍子變出來)並不是劇情中重要的元素(我只看到第五集,我甚至不記得有任何把錢或者書籍憑空變出來的咒語或技術被提到過),而一個作者並沒有責任在講故事的時候順便提供一個一致而且可以自圓其說的世界觀。(事實上,就McArdle提到的那些點而言,羅琳的確成功地自圓其說了,詳見下。)
- 我不喜歡《Harry Potter: the economics》這篇文章,我覺得McArdle不但雞蛋裡挑骨頭,而且還挑錯。
4.
在《混血王子的背叛》以及之後的故事裡,羅琳陸續透漏了一些世界觀中的魔法限制,也就是所謂的The Principal Exceptions to Gamp's Law of Elemental Transfiguration,五種無法藉由魔法造出的東西。在小說裡僅提及前四種exceptions─食物、愛情、生命以及資訊。根據故事預設的背景資訊,大部分讀者相信第五種exception是錢。不知道這樣的發展有沒有讓McArdle感到滿意一點。
2 comments:
老兄~你怎麼老是搬家呀?債主逼得很緊齁? XD
年尾都是這樣過的啦
然後明明就有留言板...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