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08

配樂效果

在電影和動畫裏用音樂來加味不是新鮮事,我們都知道在大部分的情節種類裏會出現哪種風格的音樂,在快沉的船上遇見正妹的時候要聽席林迪翁唱歌小丸子結尾的時候要放連歌詞都很無釐頭的輕快音樂駕駛新蓋特拯救世界的時候要搭配Heat。但是有一種音樂和影像的搭配方法使我很感興趣,就是用激烈的、動態的畫面佐以毫無殺傷力的、抒情溫和的、甚至莊嚴的音樂。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這樣作反而能營造出一種張力,這種張力對畫面傳達的情緒有著比上述搭配更強的加成。


一個例子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劇場版中明日香駕駛二號機卯出去痛扁量產機最後被吃乾抹淨的片段,背景不知道是那一首古典樂︰




第二個例子是星際牛仔(Cowboy bebop)第五集裏Spike與Vicious打鬥最後墜落的片段,每次看到這裡眼眶都會紅︰



鋼琴加上人聲的配樂叫做green bird,是菅野洋子的作品,菅野洋子是日動畫配樂的大咖,為數不清的動畫作過音樂。green bird的歌詞沒有辦法對應到任何一種通用語言,許多人相信那是菅野洋子自創的一種語言Gabriela Robin,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菅野洋子的其它作品裏,如cats on mars
有趣的是,雖然沒人聽得懂Gabriela Robin,但是依然找得到歌詞翻譯︰green birdcats on mars


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是Sony Bravia的Bouncy Balls廣告︰




音樂和畫面的搭配引發的情緒反應是一個科技為科學帶來有趣課題的好例子。一些用心作過觀察歸納的人和一些天生對音樂敏感的人會比較容易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播放什麼樣的音樂會造成什麼樣的效果,市面上的許多電影動畫作品也證明了目前為止這些人做得不賴。但是人類處理配樂的技術依然停留在古代人看月暈預測天氣的程度。我相信有一些認知科學家會對什麼樣的音樂會引發什麼樣的情緒這樣的問題有興趣,要回答這個問題,起碼得通過兩個關卡︰

  1. 什麼樣的音樂搭配什麼樣的畫面/故事會引起什麼樣的效果?
  2. 為什麼特定的音樂搭配特定的畫面/故事會引起特定的效果?

因為一個人當下的心情和原來的知識都會影響畫面和音樂產生的效果,我相信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有的話)會是一個從觀眾當下特定的情緒種類+觀眾當下的信念系統+畫面傳達的資訊+音樂映射到被引發的情緒的函數。即使不完全是這樣,也只會更複雜,不會更簡單。

然而,不管是第一個問題還是第二個問題,現代科學都還無法回答(我們甚至沒有辦法回答「具備哪些物理性質的樂曲會讓我們感到悲傷?」這種問題),即使真的有人在研究音樂對情緒的影響,我相信根據最先進的理論選出來的配樂方式也不會比得上菜鳥配樂師隨便挑一挑。

許多樂評人(甚至音樂系學生的論文?這我不清楚,希望不要)使用譬喻手法企圖對於音樂產生的效果進行說明或描述,例如
《Lust Lust Lust》起始於黑夜般的緩慢,連呼吸起來都像籠罩著黑色的迷幻,逐漸迎來傳統的瞪鞋架構,堆疊細索的層層噪音、效果器交互地爆破、粗獷吉他Riff間歇性的發作,但卻跳過了老套的迷濛呢喃,反而結合了青春可愛的花草旋律,讓一切聽起來就像是C86的加長時尚俏皮噪音酷炫進化版
這樣的描述方法雖然能夠讓圈內人聊得很爽,可是一點也沒有真正的說明效果,因為它的格式是
這首曲子的其中一段x像y,讓我有z的感覺。
這樣的論述充其量只說了1.x像y,以及2.x讓我有z的感覺而已,作為聽完音樂的心得分享足矣,但無法對於什麼樣的音樂會普遍性地帶來什麼樣的效果以及帶來這樣的效果的原因做出說明。(我當然可以改口主張說,「x會讓我感到z,就是因為x像y啊」,可是我無法說明為什麼這樣的因果關係是成立的)



關於配樂的補充︰
  • 《偷拐搶騙》是我看過最具音樂性的電影,拍MTV出身的導演蓋瑞奇把音樂和演員的動作搭配得非常好,值得推薦。
  • 我曾經在台灣的鄉土連續劇以及介紹海底生物的錄影帶裏聽到過久石讓的音樂。

3 comments:

思考 said...

Eva 那首是 Bach 的 Air
http://en.wikipedia.org/wiki/Air_on_the_G_String

如果以電影研究的角度,或許場景、故事與配樂的配合是一個熱門的課題,可能可以建構出不少理論。但是,我想創作始終是創作,未必可以科學公式化,亦不應被科學公式化所區限。打破前人的慣例,或將前人的經驗融匯貫通、重新演譯,才是創作有趣的地方。

P.S. Gabriela Robin 應該是唱配樂的歌手名,而不是語言名吧?不過,Gabriela Robin 此人亦是一個謎,有人猜想可能就是菅野本人,但她沒有承認過 :P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briela_Robin

思考 said...

談起配樂,我亦想起《武士之一分》。雖然很多人說這是三部曲中它是最差的一部 (我還未看前兩部),但它就讓我感受到配樂可以不單只是「配」,而是反客為主。記得有一段說到主角經歷嚴重創傷的衝擊,好一段時間予欲無言。此時,配樂就反客為主,替主角表現內心的矛盾與爭扎,為沒有對白的段落奏出電影的訊息。這段印像甚深。

朱家安 said...

謝謝你的回應和連結!

關於Gabriela Robin,你提供的資訊我知道,不過似乎也有人直接用這個名字來稱呼那個語言。不過總之,感謝你的補充:)

我想我原來的措辭大概有點誤導。我對於人們應該使用什麼樣的的方法來進行創作是沒有什麼意見的。不過我相信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我們在面對某些作品的時候會有某些情緒或感覺。

我們在欣賞作品的時候會在情緒上受到影響,這是大家都同意的。而有一些人,例如我,會相信說,這樣的影響背後具有生物層面、化學層面甚至物理層面的基礎。我相信,就像我們可以用光的波長和特定的視神經接收器來說明為什麼不同的東西看起來顏色會不一樣,我們也應該可以藉由對於認知系統的研究來說明為什麼我們在不同的刺激下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不然的話,心靈將會是一個徹底神秘的東西,而這和大部分心靈哲學家以及認知科學家的期望都相反:p)。這是一個探究事實的project,如果這個project成功了,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會增加,也可望擁有關於認知的新技術來作一些新的事情。不過這件事跟一個人應該如何創作或者如何評論別人的創作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我在文中對評論家有一些抱怨,是因為我認為他們做的事情無助於解釋上面這個project企圖解釋的問題。

不過我猜創作者和評論者大概不會太在乎我的想法,因為他們可能認為自己進行創作和評論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解釋那些問題:p

2008年2月23日 下午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