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學期修了幾門跟人在選擇時所涉及的理性和理由有關的課︰「道德心理學」、「理性與理由」和「理性選擇」。
「道德心理學」研究那些與道德判斷有關的心理性質和運作。這個領域之所以和理性與理由有關,是因為哲學家發現人們對於道德判斷的直覺以及對於選擇心理學的直覺有衝突。大部分的人相信道德有客觀性,當我們說殺人是錯的時候,我們是在陳述自己對於一項事實的信念。而在選擇心理學上,大多數的人接受Hume的分析︰人用理性來依據信念提供的資料分析行為選項,找出最符合我們的慾望的那個,但是人的理性不會超越慾望,反過來判斷慾望的好壞。在Hume式的模型裡,只有慾望能夠成為行為的根本理由,在缺乏相應的慾望的情況下,理性和信念都無法自己驅動行為。信念無法驅動行為,也無法成為行為的理由,但是一般人往往有很強的直覺相信說,那些關於道德的信念(我們不該殺人),即使是在沒有慾望支持的情況下,也能獨自構成行為(不殺人)的理由。於是在這裡出現了矛盾,關於道德的直覺、關於選擇心理學的直覺,這兩個看似可靠的主張竟然不相容。我們的課本《The Moral Problem》就是哲學家Michael Smith企圖解決這個難題的嘗試。關於這個難題的細節以及Michael Smith的討論,我會慢慢po上來。
「理性選擇」是關於選擇理論的討論,研究在各種情況底下我們該依據哪種規則來進行選擇。細節我目前還不是很清楚,敬請期待。
「理性與理由」的課本是John Searle(就是提出中文房間論證的那個哲學家)的《Rationality in Action》。Searle在大學時代雙修哲學和經濟,對於當時(事實上一直被沿用到現在)經濟學家用來解釋和預測理性的人的行為的古典模型感到很不滿,這本書就是他用於解釋人的理性的哲學主張和對於古典模型批評。這門課的老師kiki是個很有趣的人,喜歡在上課的時候順便交代冷笑話,而且研究領域非常奇特。我大二的時候選修他在研究所開的動態語意學,結果非常慘。動態語意學(dunamic semantics)相較於靜態語意學(static semantics),企圖建構一些在判斷語意的時候能夠對說話者的信念系統的內容加以考慮的語意論,用來解決一些古典理論(古典真值條件的語意論或古典邏輯)沒辦法搞定的文意和推論問題。例如我們會覺得這個句子ok
有個人走著,他吹口哨但這個句子怪怪的
一群人走著,他吹口哨我們會覺得這個推論ok
P1.鳥會飛但這個推論怪怪的
P2.小吉是鳥
C.小吉會飛
P1.鳥會飛研究動態語意學的人的企圖就是建構一些能夠對好case和壞case做出區別的形式化系統。然而,這門課最後成為了我至今以來修過最困難的課,因為形式化系統的刻劃和討論使用的都是邏輯語言,當時的我缺乏相應的基礎知識(現在依然沒有,我猜),雖然每個星期很認真地念paper依然無法跟上進度。
P2.小吉是鳥
P3.小吉的翅膀受傷了
C.小吉會飛
今天要聽的歌是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的片尾曲。
P.S. kiki今天又說了一次那個約會的笑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