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四周,各式各樣的無效推論俯拾皆是,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大家根本就沒有邏輯腦袋。可是當我們仔細聽,會發現邏輯其實無所不在...
權衡得失的時候會談到邏輯︰
「既然這個領域內的訓練效果不彰,我們乾脆把資源投注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上好了。」
「不不,我的邏輯跟你不一樣,我認為就是因為這個是弱項,所以要加強訓練。」
和另一半吵架的時候會談到邏輯︰
「你這樣喜怒無常,我真的搞不懂你的邏輯欸!」
當然,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會談到邏輯︰
「要把故事說得引人入勝,就要改變敘事的邏輯,哪些東西要放重點,哪些東西要埋伏筆,高潮低潮怎麼分配,都很重要。」
在一個人們如此熱愛邏輯的社會,卻充斥著慘不忍睹的思維,其實一點也不值得驚訝,因為上面那些「邏輯」所指的東西,跟邏輯一點關係也沒有。
邏輯是一套成文的系統,它被製造的目的是為了捕捉我們思維中那些有效的推論規則。推論規則告訴我們說,從什麼樣的句子可以推論出什麼樣的句子,從什麼樣的句子不能推論出什麼樣的句子。所以,當我們說兩個人的邏輯不一樣的時候,一個合理的解釋應該會是,這兩個人所認可的推論規則不一樣︰有一些推論規則被其中一個人接受,卻不被另外一個人接受。
當兩個人的主張不一樣,一個主張弱項要加強訓練,一個主張應該把資源投注在回收率良好的領域,這樣的爭議是因為這兩個人所接受的推論規則不同所形成的嗎?如果這樣的歧義是因為這兩個人所接受的推論規則不同所形成的,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組前提使得這兩個人都相信它,而其中一個人從它可以推論出「弱項要加強訓練」;另一個人則是推論出「應該把資源投注在回收率良好的領域(放棄弱項)」這樣互相矛盾的命題。不過這樣的一組前提當然是找不到的,事實上,在大部分的爭議中,持不同意見的兩個人在推論的前提上也不會接受相同的立場。比方說,支持訓練弱項的人相信該弱項很重要;而主張放棄的人根本不在乎那個領域。即使兩個人接受同樣的推論規則,只要他們相信的前提互相衝突,他們就可以導出互相衝突的結論。而如果這樣的矛盾結果來自於原本的立場,當然也就跟所使用或接受的邏輯無關。
而當我們搞不懂一個人什麼情況下會高興什麼情況下會生氣,我們不懂的也應該是那個人的情緒反應或價值觀或其它東西,而不是他所接受的推論規則。兩個人可以在接受同一套推論規則的情況下在相似的場合做出大相逕庭的反應;也可以在所使用的邏輯系統互相衝突的情況下在相似的場合作出相似的反應,人的反應是情緒、價值觀、信念、推論規則和其他一大堆拉里拉雜的東西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把做出不同的反應的原因歸咎在邏輯上,要嘛是過度簡化問題,要嘛是誤導。
描述事情的方法也跟邏輯沒有關係,因為描述事情是把自己知道的東西講給人家聽,而不是做論證。接受同一套推論規則的兩個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敘述同一件事情,而如果有兩個人因為他們接受的推論規則不一樣而對同一件事情做出不一樣的描述,他們的描述不會僅僅是不同的,而會是矛盾、不可能同時為真的。當我們在談一個人描述事情的方法,我們在說的應當是這個人如何使用技巧來形容和鋪陳,而不是在說這個人要宣稱哪些命題為真哪些命題為假;而當我們說兩個人描述事情的方法不同,我們在說的也應當是這兩個人用來形容和鋪陳的技巧不一樣,而不是在說有一些命題其中一個人說它為真另外一個說它為假。
我們有很多理由來說這樣的錯用是不好的,比方說,因為歧義,這樣的錯用會使得討論變模糊。當一個詞可以表示很多種意思的時候,解讀空間就大,資訊傳達的確實性就小。我們不用學某些人辯論到進退維谷就哭夭說因為語言的限制所以你聽不懂,但也不需要主動製造溝通的障礙。而當模糊的討論和思考成為習慣,一個人就很難接受嚴謹的思維或研究方式。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錯用,讓原來搞不懂邏輯是什麼的人更搞不懂邏輯是什麼。
有一些詞的內涵很簡單,比方說「媽媽」、「吃」,當我們開始使用它們,通常也就表示我們掌握了他們的意思。有一些詞的內涵比較複雜,像是「景氣」、「意識形態」,就算一個人在文章中使用它們,也不代表這個人了解它們的意思。而當我們因為修辭上的延伸或概念上的模糊而濫用這些詞,使得坊間充滿這些詞的錯用形式的時候,這些詞的真正意義就會在非行家的老百姓之間逐漸式微。一個弄不清楚邏輯是什麼的人,大概也沒什麼機會知道邏輯的重要性而去學習它。社會裡邏輯思維好的成員少,容易被愚弄的人就多,神棍、政客、偽科學就容易生存,善良老百姓的福祉就容易受損。
希望大家在交談或寫作時稍微注意,立場是邏輯,情緒反應是邏輯,敘事方法也是邏輯,當邏輯無所不在的時候,就沒有邏輯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